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wenku163.com 资料编号:WK1637680 资料等级:★★★★★ %E8%B5%84%E6%96%99%E7%BC%96%E5%8F%B7%EF%BC%9AWK1637680
资料介绍
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3000字)
摘 要:本文从我国企业在运用资产减值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五项不足之处,主要是资产减值的计量与披露方面存在缺陷,列举了一些典型案例,进而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着手,并针对以上问题和成因,从外部市场与企业自身方面提出了我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盈余管理
The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sset impairment standards in the use of enterprises accounting in China
Abstract: The thesis starts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sset impairment standards for enterprises accounting in China, coming up with 5 points mainly about the asset impairment measurement and disclosure of asset impairment with some classical examples. The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 At the last I establish countermeasures to all issues mentioned in terms of external market and internal enterprises.
Key words:Asset Impairment; Financial Accounting;Earnings Managemen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资产减值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普遍关注。资产减值在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能够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使企业资产价值得以真实地反映,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上市公司也通常采取一切手段操纵利润,而这时会计人员就有可能会违背职业道德,选择对本公司或本身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资产减值准备往往是亏损的上市公司增加利润的一种手段,它通过逃避市场的监管,致使会计信息失真。因此,规范资产减值会计,不仅能使企业资产的质量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我国企业及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改变以往资产减值规定不具体、不明确的状况,找出并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同时体现了中国特色,它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对进一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产减值准则引入了许多新的规定,并且其开始应用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目 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绪论 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国外研究现状 3
2.国内研究现状 3
3.简要评述 4
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
(一)我国资产减值相关介绍 3
1.资产减值的范围与确认 3
2.资产减值的转回 5
(二)资产减值准则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
1.资产减值准备确认与计量范围空间过大 3
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可选择性过大 3
3.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仍有漏洞 3
4.“资产组”的概念不确定性 3
5.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不足 3
三、《资产减值准则》在应用中不恰当的原因 3
(一)《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不完善 3
(二)管理当局自身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3
(三)财务人员水平的制约 3
(四)外部监管不力 3
四、对《资产减值准则》运用中问题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3
(一)完善资产减值准则与制度 3
(二) 完善市场机制 3
(三)加强外部监管 3
1.审计人员加强自身的独立性 3
2.市场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3
(四)提高财务人员自身水平 3
1.企业会计人员水平的提高 3
2.在校会计专业学生水平的提高 3
五、结束语 3
参考文献 3
致 谢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