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实地跨区域参加“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抢险救援,并借鉴国外地震搜寻救援训练经验,现就公安消防部队和省级地震救援队伍,跨区域参加特大地震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论文关键词 玉树地震 救援工作 灾害
一、救援特点
1.携带装备少。跨区域参加地震灾害救援,一般采用空运等方法进行人员装备的跨区域运输,通常每架载客飞机的货舱运力不超过1.5吨,因而装备携带能力有限。到达灾区后,由于道路被毁,往往需要徒步开进。 2.救援到场晚。特大地震发生后,一般调集力量都根据道路远近,分成几批从各省调进,同时由于机场和车站、道路因地震破坏,由于各种救援和社会力量纷纷短时间涌入,跨区域救援力量一般到场较晚,很多救援力量赶到现场时间都错过了震后前3天的黄金救援时间。 3.人员埋压深。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被困群众处在容易获救的位置,一般都由灾区群众和解放军、武警官兵救出,需要跨区域消防力量营救的,一般都是深度埋压在倒塌建筑内部人员。在没有吊机等重型装备情况下,完全靠官兵用小型消防装备破拆救人,每个人的营救都需要大量时间。 4.现场危险多。跨区域消防力量进入灾区救援,一般都是到震区中心救援,每天余震仍达数百次,行军途中负重官兵随时要面临塌方危险,在营救过程中官兵进入建筑内部,都要面临余震造成建筑二次倒塌的危险。 5.后勤保障差。特大地震发生后,跨区域消防救援力量所承担的救灾地点一般处于地震中心,由于无水、无电、无通信和道路不通,后勤保障无法实施,灾区救援条件极为恶劣,无饭吃、无水喝、无房住、无通信的恶劣生存条件,使官兵在救灾过程中,只能挑战生理极限来进行灾害救援,困难较大。
二、建筑倒塌特点
综合汶川地震中心建筑倒塌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或为几种情况的综合: 1.整体崩塌。主要是80、90年代建设的砖墙承重、预制板屋面的建筑结构,经过地震短时间剧烈颠簸、摇晃后,砖墙迅速裂解失重,预制板屋面互相散开,造成建筑整体崩塌,建筑倒塌后如同炸弹炸塌,墙体、预制板块密集交错坍塌,此类建筑被困人员生还可能性较小,被困人员主要集中在屋内的衣柜、桌椅、床体附近。 2.V字型倒塌。一般是大空间房体,主要是会议室和工厂生产车间、大型超市等,建筑屋面承重较大,地震后屋面中部先期塌陷,形成V字型倒塌结构。生存的被困人员一般集中在倒塌屋面与承重墙之间的三角型地带。 3.局部塌陷。一是底层塌陷。地震发生后,由于剧烈的建筑晃动,造成了一、二楼的承重墙完全失去载重能力,造成了一、二层的彻底崩塌,整体建筑少了一至两个楼层,在玉树县结古镇就有十多幢建筑一、二楼彻底崩塌。此类建筑崩塌楼层的以上楼层保存较好,被困人员主要集中在上部,但发生崩塌的楼层人员生还可能性较小。二是半边塌陷。由于建筑施工质量问题或是局部地壳运动情况不同,建筑半边发生塌陷,较为典型的是结古镇民族中学教学楼的一边建筑塌陷。 4.房体皱裂。对于框架结构承重墙体、现浇建筑屋面的房体,此次地震中往往出现了严重建筑摇晃造成的皱裂情况,建筑的外墙和屋面多处都会出现“X”型严重的皱裂情况,并可能出现局部倒塌情况发生,此类建筑中人员一般因为摇晃碰撞而受伤,但一般不会死亡。
三、救援技战术
特大地震灾害跨区域救援时,公安消防部队和省市级地震救援队作为专业救援力量,必须发挥与解放军、武警部队不同的救灾专业性,综合汶川地震实际救援的特点,主要的技战术可以分为: 1.搜寻盲点。在倒损建筑达80%以上的一片废墟之中,在前期当地群众和先期到达的部队已经实施初期救援以后,必须深入建筑内部,分析建筑倒塌的规律,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蛇眼探测仪等侦检手段,重点在房间、楼梯间、承重墙、衣柜、桌子附近,找寻被困人员。在搜寻过程中,救援人员要科学划分责任片区,不能重复搜寻,浪费人力。 2.喊话配合。由于携带装备不足,各救人小组要尽可能发挥半导体话筒的作用,通过在现场的喊话,一方面让被埋压的人员能够听到,增强活下去的信念,并积极配合救援人员搜寻和现场救人。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喊话,使周边的群众闻声前来提供线索,帮助找寻人员和配合救人。 3.组合装备。在现场搜寻和救人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装备的组合作用,形成整体合力,从而充分有效发挥现代装备作用。在发现被困者线索后,一是视情利用搜救犬、生命探测仪、蛇眼探测仪等,确定人员的死活和大体埋压位置。二是视情利用凿岩机、剪扩器、铁锤等破拆承重墙、承重梁、预制板;三是视情利用钢筋速断仪、切割机、便携式万向切割器、氧气或乙炔或丙烷切割器、液压组合破拆器材切割建筑中的钢筋、楼梯铁扶手;四是视情利用起重气垫、液压撑杆撑顶重物,撬开建筑缝隙,开辟救生通道;五是利用发电机和照明灯在夜间照明,利用头灯和强光照明灯在建筑内部照明。 4.平行打洞。在倒塌的多层或高层建筑内,如发现有被困生存者,一般都是从倒塌建筑人员被埋压处的周围平行位置,寻找最接近、最便捷的孔、洞作为救生通道的突破口,再利用各种破拆器材打洞进入。一般不采取从建筑顶部自上而下的方法,全面破拆进入。因为在无起重装备的情况下,自上而下破拆救人往往耗时过大,虽然安全,但工作效率低下。
5.支撑加固。在各种剧烈余震不断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打洞深入倒塌建筑内部救人,为防止二次倒塌,造成官兵和被困群众的伤亡,要采取科学措施对破拆出的救人通道进入支撑加固。加固的方法主要是硬物支撑和建筑材料堆砌,具体材料可以通过就地取材的方法进行,如利用砖块堆砌,利用倒塌的断墙、水泥预制块堆砌;可利用切割锯就地破拆钢管、钢柱支撑,利用机动链锯破拆木梁、木板进行撑顶,利用木质材料进行支撑加固。国外地震救援队平时经常开展此科目训练,因而组合撑顶的方法和途径较多。 6.隧道挖掘。在对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倒塌后的一、二层被困群众救援时,可以结合地形地貌从地下挖掘隧道,直接挺进到被困人员的大致位置,然后向上打通出口进入人员被困位置,再通过隧道将人员救出。此种的方法的前提条件:一是事先探测位置表明,被困人员大致在地下一至二层,自下而上救人方便;二是被困人员位置与路边距离不远,选择破拆洞口距离人员被困位置较近,隧道挖掘工程量不大;三是倒塌建筑地下土壤和地质条件适合挖掘,挖掘挺进速度较快,同时便于向上突破救人。 7.医疗辅助。由于到场救人较晚,营救被困人员时,一定要配合采取医疗辅助手段,延长被困者的生命,争取更长的营救时间。在开辟救生通道接近被困者之后,要立即安排随队军医对被困者进行输液和输氧、止血;在将被困者的长时间埋压的四肢从重物下救出之前,一定要对未被埋压的肢体部分进行捆扎,防止人员长时间的挤压伤害的负作用,即:人员救出后,肢体长时间挤压伤害位置所蓄积的有毒物质向身体其余部分扩散,造成二次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