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_webname}
主页 > 机械机电 > 机械 >

矿山分离机(螺旋泵砂石泵)的设计(矿山机械)

来源:wenku163.com  资料编号:WK16311558 资料等级:★★★★★ %E8%B5%84%E6%96%99%E7%BC%96%E5%8F%B7%EF%BC%9AWK16311558
资料介绍

矿山分离机(螺旋泵砂石泵)的设计(矿山机械)(开题报告,设计说明书16500字,CAD图纸16张)
砂石泵的工作原理
泵是把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抽送液体能的机器。原动机通过泵轴带动叶轮旋转,对液体作功,使其能量整加,从吸水池经泵的过流部件输送到要求的高处或要求的压力的地方。
图1.1所示是简单的泵装置。原动机带动叶轮旋转,将水从A处吸入泵内,排送到B处。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叶轮,叶轮中的叶片强迫液体旋转,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四周甩出。这种情况象转动的雨伞,雨伞上的水滴向四周甩出去的道理一样。泵内的液体甩出去后,新的液体在大气压力下进到泵内。如此连续不断地液体在大气压力下进到泵内。如此连续不断地从A处到B处供水。泵在开动前,应先灌满水。如不灌满水,叶轮只能带动空气旋转,因空气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很小,产生的离心力甚小,无力把泵内和排水管路中的空气排出,再泵内造成真空,水也就吸不上来。泵的底阀是为灌水用的,泵出口侧的调节阀是用来调节阀是用来调节流量的。
 
研究设想
砂石泵是一种通用机械,应用范围广泛。因此在本次结构设计中最多考虑到的因素就是经济实用性和性能稳定性。只有投入低,效益高的产品才能被市场认同。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低成本原材料,同时优化结构设计并保证其性能能够满足工作需求。设计就要有创新、有可行性。本次螺旋式砂石泵的结构是设计就是为了使砂石泵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在保证低成本的同时有更多的效益。本章对砂石泵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用寿命以及泵本身的节能底噪性进行试验性分析,表明该泵有实际应用性。本次泵体在设计上更多的考虑的实际生产,使该泵在高效节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感方面有更多优势。

1、砂石泵总体设计;
2、砂石泵水利设计与计算;
3、砂石泵主要零部件设计;
4、砂石泵通用零件选择;
主要参数:
出口:200mm;
入口:200mm;
流量:120m3/h;
扬程:H=15m;
转速:1450r/min;
轴转速:9.61KW。
 

矿山分离机(螺旋泵砂石泵)的设计
矿山分离机(螺旋泵砂石泵)的设计
矿山分离机(螺旋泵砂石泵)的设计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  论    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2 砂石泵的概述及发展    1
1.2.1砂石泵的工作原理    1
1.2.2砂石泵的主要零部件    2
第2章 砂石泵的总体结构设计    5
2.1砂石泵结构设计的总体方案分析    5
2.2.1螺旋离心泵叶轮结构特征    5
2.2.2砂石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6
2.2确定泵的总体结构形式    6
2.3泵的进出口直径的确定    8
2.3.1进口直径    8
2.3.2泵的出口直径Dd    9
2.4 泵转速的确定    9
2.5确定泵的水利方案    9
2.6 本章小结    11
第3章 砂石泵的水利设计计算    12
3.1轴功率和原动机功率    12
3.2 泵轴径和叶轮轮毂直径的初步计算    12
3.3叶轮主要尺寸的确定方法    13
3.3.1基本公式    14
3.3.2用速度系数法计算叶轮主要尺寸的公式    14
3.3.3 叶轮磨损分析    19
3.4  压水室设计    21
3.4.1涡形体各断面面积内的平均速度     21
3.4.2、舌角 的计算    22
3.4.3 基圆直径     22
3.5 叶片厚度的确定    23
3.6 本章小结    24
第4章 轴向力及其平衡    25
4.1  产生轴向力的主要原因    25
4.2  轴向力的计算    25
4.3  轴向力的平衡方法    25
第5章 砂石泵主要零件的强度计算    27
5.1 引言    27
5.2 叶轮强度计算    27
5.2.1盖板强度计算    27
5.2.2叶片厚度计算    28
5.3泵轴的强度校核    29
5.3.1 泵轴的强度计算    29
5.3.2 泵轴的刚度校核    30
5.4 键的校核    30
5.4.1 键的选择    30
5.4.2 键联接强度计算    30
5.5 本章小结    31
第6章 砂石泵主要通用零部件的选择    32
6.1 正确选用砂石泵主要通用零件的重要性    32
6.2轴封结构的选择    32
6.3 轴承部件的选择    35
6.4 联轴器的选择    35
6.5 电动机的选择    35
6.6 本章小结    36
结  论    37
参考文献    38
致  谢    39

推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