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在高等师范院校文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弱化传统的纯理论型教育、教学模式,而要强化一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的教学新模式,即“职业技能基本功训练、专业研究能力的刻意培养、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师;培养模式;职业技能;研究能力;实践能力 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而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同样承担着培养能力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主要接受的就是传统理论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 因此,广大高师教育、教学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出一套实践型教学模式,并以此推进高师大学生技能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以“技”服人:职业技能基本功训练与强化
技能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对于当代高师文科大学生而言,能否掌握一门或几门技能不仅事关将来的个人就业,而且关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这就需要高师文科院校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技能训练制度和训练模式。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1.确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标准 确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标准,坚持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全员性、全程性与全面性原则。 所谓“训练标准”主要指的是训练的目的必须明确,训练的内容必须科学,训练的方法必须得当。然后针对训练标准,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但必须坚持“全员性、全程性和全面性”三原则:全员性是指学生要全面参与;全程性是指职业技能训练要持之以恒,大学四年不断线;全面性是指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涵盖面要宽泛。 师范生技能训练要着重抓“三字一话一说”,即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说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理应坚持听、说互动原则,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如,当讲授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作家作品时,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熟悉的作家作品进行解读,让他们记录下阅读感悟和疑点。到了教师讲授到这个作家时,课堂上可留5~10分钟的时间让选择此作家的学生到讲台上讲,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他评,在评价过程中最能发现思路、语言、观点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问题意识。 例如,有个学生在谈论《人生》中的高加林时,认为他有“黄土地情结”。教师可以进一步询问:这种“黄土地情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中是如何演变的?循此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文秘专业的技能训练要着重抓“三字一话一讲”,即电脑打字、毛笔字、钢笔字、普通话、演讲。同样也应坚持以上三原则。 2.尝试新型训练管理方式,构建训练平台 尝试新型训练管理方式,构建训练平台,以评比促进训练。对于文科师范生而言,一方面要抓好“三字一话一说”的常规训练,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开展技能竞赛等活动,如“优秀”三字作业展、说课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以及模拟教学大赛等,以活动激发学生对职业技能训练的兴趣,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水平。 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坚持“三字一话一讲”原则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技能训练的条件建设,专门建立技能训练活动室。另外也要积极开展班级内部、班级之间的交流与比赛,比如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制作、PPT课件制作等,借此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其中,在活动开展中应当改变传统的被动型训练方式,而要积极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构建交流对话平台,在竞赛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质上,现代大学教育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式的,而非过去传统的师道尊严——等级制的教学模式。 因此,理应建立一种类似于西方柏拉图对话录的那种对话式的教育模块。教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助产士,而不是把自己放置在道德楷模、知识源泉的高位上。通过一系列竞赛、比赛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走下似乎只属于自己的讲台,在活动中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问题切磋、询问答疑,师生共建一种平行的、融洽的、和谐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价值理念。所以说,大学教育,尤其是高师文科教育教学不应只是压制或被动的教育,学习的动力应来源于学生自己,要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释放青春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