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_webname}
主页 > 免费范文 >

浅谈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途径探索

编辑:admin  来源:wenku163.com

 论文摘要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家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视,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日益增强。本文从高校如何构建培养机制以促进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个人如何提升素质和能力以形成竞争优势两个角度,对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

  论文关键词 知识产权 核心竞争力 培养途径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学生在掌握法学、知识产权专业领域知识基础上,达到多学科知识复合,凭借较强技术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为个体综合、全面发展积累道德、知识、能力、素质等内涵,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知识产权在国家建设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日益凸现,高校如何构建培养机制以促进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学生个人如何提升素质和能力以形成竞争优势,是摆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应为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创建平台

  知识产权虽然在国外发展已久,但在我国仍为新兴行业,拥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培养更多合格的、为社会所急需的知识产权人才,是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落实国家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意义和任务。当前,全国高校试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以浙江省内的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四所高校为例,虽然四者在在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设置上各有特色,但均强调具有一定理工科背景,熟悉法律、管理、经济、外语等多学科知识的知识产权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上具有共性,力求使培养的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既实现个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要求和价值目标,又能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为此,高校应针对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加强几个平台建设。
  1.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管理类、经济类、理工科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对于提高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在未来就业领域中的技术能力、管理服务能力至关重要。从当前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的就业从业情况调查来看,政府机关、法院等单位以及知识产权教学科研岗位工作人数有限,并非就业从业的主渠道,而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部门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将会是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愈来愈主要的就业从业选择。有理工科技术背景,熟悉经济运行规则,具备较强管理、外语等实务能力的专利工程师、专利律师、知识产权专员等人才必将受企业欢迎。
  据此,高校在制定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时,应积极邀请政府机关、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机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共同研讨,做更深入的拓展和实践,在符合专业特性的前提下,制定既适合本科生发展特点,又能切实缩小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的同时,获得个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持续发展。由于知识产权的日新月异性,人才培养方案也应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新要求,适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同时,法学院或知识产权学院在基础法学、知识产权类课程授课基础之上,应积极思考推进课程结构的改革,联系参与探讨校内和校际知识产权教育相关课程互选模式探索,力求达到校内外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满足学生多种知识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效复合寻求可行途径。
  2.师资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知识产权师资的构成上,高校应力求突破单一法学院师资的局限,通过建立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依托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局、科技局,整合政府机关知识产权实务部门、中介机构、企业的社会师资,从中择优选聘一些业务优秀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践导师,不定期与师生互动交流,开展教研活动,举行讲座,为学生模拟真实化的教学情境,将前沿知识产权政策、理论与案例应用于教学,增进学生实务分析能力,加强合作的同时,弥补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单一化的缺陷。
  目前,我省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日益加强,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接触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沿信息,与国外律师交流知识产权保护案例,都是积极有益的做法,这有利于拓宽专业教师视野,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教学实践效果。此外,联系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律所合作办学,选派优秀学生开展交换学习、短期研修、暑期见习、企业实践,则同样有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在互通有无、加强交流的同时,培养更具国际化视野、熟知知识产权业务、具有较高实践技能、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实践创新平台建设。通过与知识产权局、专利或商标事务所、律所、法院和企业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广泛的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一线,在实践导师指导下,接触多岗位工作锻炼,了解、熟悉知识产权对国家、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创造、实施、管理,积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设计、运行经验;到法院实习,研究分析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的法律适用;到专利事务所实习,探索知识产权实务处理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这都有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探索开展校企合作,与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旺盛的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同时缩短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入职适应期,为企业减低用人成本。当然,也可邀请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或是专利机构的专利代理人等来校开展讲座、交流,进行实务操作指导。

  此外,高校应加大知识产权教育及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学生科技专项经费用于鼓励校内师生开展创新活动,如学生课外科技、专利申请、技术转化等;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库、专利信息检索咨询室等,为学生实践创新拓展渠道。
  4.知识产权文化平台建设。高校是知识产权的生产者、创造者、实施者、管理者和保护者,高校应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推广构建广阔的平台。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政策的宣传贯彻,帮助师生对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内容及意义的了解,促进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通过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程,深入推广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教育普及;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发明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学生知识产权创新能力;通过开展知识产权特色团学活动,培育知识产权推广所需环境氛围;通过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就业从业跟踪调查,了解其就业渠道和从业情况,以建立合理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交流、知识产权社会公益服务等活动,帮助师生建立积极的知识产权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推进诚信守法、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实践创新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构建。

推荐